中国魔术道具网 - 魔术道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街头骗术 | 魔术相关 | 魔术知识 | 魔坛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魔术知识 > 北大红楼想保留《觉醒年代》道具
6.biz | 商业搜索

北大红楼想保留《觉醒年代》道具

信息来源:m-i.com.cn   时间: 2023-09-01  浏览次数:19

根据不同人物个性,在整体灰色调的基础上,每一场戏的色调还要寻求微妙的变化。比如鲁迅的色调偏灰黄,陈独秀的色调以灰色为主,毛泽东则夹杂着灰蓝色的朝气。图为陈独秀的家。

《觉醒年代》中,1:1.2复原的北大红楼。

北大红楼阅览室的报架。

《觉醒年代》是一部每一帧都可以当作史料品鉴的作品。在这部完美复原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程的重大历史题材剧中,新民学会、北大红楼、陈独秀故居、鲁迅补树书屋、甲寅编辑部、亢慕义斋……340个蕴藏绵长历史的场景,真实跃然荧屏。在此,观众可以亲身领略在那个战火纷飞、波谲云诡的年代,中国的革命先驱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笔耕不辍,唇枪舌剑,寻找到一条振兴民族的救国之道。

《觉醒年代》同样是一部将美术造型元素融入叙事的经典佳作。李大钊回国时乌烟瘴气的京城、毛泽东冒雨行走在杂乱无章的街道、鲁迅在枣树倒影间完成《狂人日记》……大到鲁迅院中的两棵枣树,小到制服上的一颗小扣子,所有精准复原的道具、置景,都幻化为强烈的视听语言,让该剧做到了艺术地再现历史。

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该剧美术指导李太平,揭秘《觉醒年代》美术设计背后的美学与匠心。

灰色调承载了严肃的寓意

2018年6月,李太平作为美术指导之一参加了《觉醒年代》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了该剧“现实主义”的美术风格。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300336,股吧)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的历史画卷,该剧无论是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化妆,还是道具的造型、色调、质感,首先要尊重历史,符合剧情内容,同时还要准确体现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风貌、事件性质和特点。美术部门必须在创作中走到前面。

在剧中,观众可以看到大量以“写意”方式,艺术且真实表达当下历史场景的画面。例如色调。《觉醒年代》主要以灰色调为主,黄、褐、绿渗透其中,大面积纯色色调几乎被避免。李太平进一步解释道,灰色调主要承载了社会阶层严肃的寓意,似乎灰色的场景,灰色的天空,更能完整地还原彼时的社会风貌,更能准确地折射百态人生,使观众真实感受到革命前辈当年所在的社会环境。

“写意”风格,同样被大量融入在以美术设计元素作为叙事隐喻的镜头之中。例如鲁迅出场蹲在大街古玩摊贩前,后面就是一群人在愚昧地抢人血馒头,“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这些仅用美术设计元素铺陈的画面中,每个细节却都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将美术造型元素变成强烈的视听语言,《觉醒年代》充分体现了美术造型元素参与叙事的重要性。”李太平说。

一天的戏,场景搭建半个多月

《觉醒年代》的故事发生于1915年到1921年,那时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租住在北京箭杆胡同,剧中有大量陈独秀父子、陈独秀会亲友的戏份都在此上演。在搭建陈独秀故居时,美术组实地测量,考察史料,甚至精确到查明其左邻右舍、胡同里的各家各户是做什么职业的,用煤油灯还是用电灯,什么时期开始有的电。而在正式开工后,正赶上横店连续三个多月降雨,为了保证拍摄周期,置景工人只能穿着雨衣干活,路滑时也要登高作业。

李太平说,《觉醒年代》中的场景不论大小,例如日本邮轮、新民学会、煤矿、当铺、甲寅编辑部、学士居、亢慕义斋、湖南街道、法国留学生教室等上百个场景,有时一个场景只有几场戏,甚至一场戏,剧组都要大动干戈地投入精力、财力按照剧情进行精心改建。全剧340多个场景,平均每个景都要搭建15-20天,基本没有一个景是直接在横店场景基础陈设上拍摄的。

其中新民学会的场景,美术部门选择了横店的某间小草房。这个场景搭建改造了近20天,但实拍的戏份只有一天。拍完后,置景部门还需按照横店要求把草房恢复原样。

挑战性最大的还是北大红楼。作为李大钊、陈独秀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北大红楼是《觉醒年代》中最具历史价值、戏份最重的拍摄场景。但由于真正的北大红楼不具备拍摄条件,剧组只能从零开始重新“搭建”红楼。北大红楼走廊近120米长,两侧设有办公室、图书馆、教师阅览室等,这样大的摄影棚很难找;同时考虑到拍戏的调度、演员表演区域等限制,美术部门只能按照真实建筑的1:1.2进行还原,搭建时长将近45天。导演要求剧中红楼必须按照史料描述,图书馆、陈独秀办公室、蔡元培办公室等之间的关系、位置,楼层关系及物理距离都要准确,不能有一点差错。

5年房子和10年房子不一样

别出心裁的,还有《觉醒年代》的道具,大到鲁迅院中的两棵枣树、《共产党宣言》的复刻版,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杂志社的纸张、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剧组都力求真实再现。

其中北大红楼内的道具,除去在红楼借来的143件复制的报纸、杂志、书刊,其他都是美术部门重新设计制作的,如办公座椅、书柜、顶灯、台灯、报夹等。

据史料记载,当年北大红楼阅览室的报架,并非常规地把木棍插入轨道中,而是单摆浮搁地放置在架棱上,两头还有扁圆形的特殊设计。包括阅览室的椅子,也是李太平从业这么多年从未见过的样式。“这些都买不到,也租借不到。导演要求一定要尽可能还原到极致,所以我们都是一件一件地按照史料进行复制。”拍摄完成后,北大红楼的工作人员都想把这些珍贵的道具保留下来。

不仅细节和样式要复刻原物,不同年代的质感也需体现在每一帧的细节斑驳之中。例如,那个年代的人十分简朴,一件衣服通常会缝缝补补穿很多年。剧中一件制服被穿了两到三年,它的扣子也应该是“年轮”的质感,因此服装部门需要对所有崭新的扣子及其小道具进行符合其年限的不同打磨。

质感达不到要求的,效果组还要进行二度创造。例如箭杆胡同。置景部门先在横店的街道贴上仿真砖,然后反复打磨,效果组再做效果,几乎每个台阶上都要有呈现年代感的斑痕、青苔等。箭杆胡同的民宅墙面仅做效果,用了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全部靠人工精心打磨完成。但陈独秀家的墙面和台阶还是返了工,“导演觉得质感不够,还要往狠了做。比如第一次做完,可能这个房子感觉住了5年,第二次做完之后就感觉住了10年。”李太平透露,陈独秀家的台阶和墙面后来又重新制作了近10天才投入拍摄。

在李太平看来,真实是影视美术创作的主体,“细节是一切叙事艺术生命之根,在影视艺术创作里细节尤为重要,没有细节也就没有了所描绘的时代整体风貌。”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赫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魔术道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